2008年4月4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四版:视点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战地回忆录
  王登友:“指导员用一只脚站了起来,狠命地向敌人扫射”
  
  在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里,我们巧遇了73岁的王登友老人。风尘仆仆从缙云县赶来的他,一大早就来到纪念馆,为的就是对牺牲战友的那份思念和牵挂。
  “当时我们缙云籍的参战官兵有1000余人,光我们陆军就有800多。这次我过来,就是为了联系清明节我们缙云籍的战友到烈士陵园来扫墓祭奠的事。这个愿望由来已久了啊,到时我们会来五六十人,这样的集体行动很不容易,我们都策划了一年多喽。”王登友老人身体硬朗,也很健谈。
  “当年我只有19岁,是60师178团2营6连的通信员。我们60师是从朝鲜战场回来不久的,可以说战士们个个骁勇善战,战功赫赫,著名的尖刀连就出自我们60师。”说到这里,老人显得特别自豪。
  “登陆战打得好激烈。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,敌人的一发炮弹就在我们指导员的脚边炸响,他的右腿飞了出去。我流着泪为他包扎,然后想把他抱离阵地,他却一次又一次地把我们推开,坚定地说,你们快冲啊,往前冲……当我们操起武器冲向敌人阵地时,指导员竟用一只脚站立了起来,扑向了机枪,狠命地向敌人扫射……这时,一颗流弹飞来,击中了指导员的胸口,他慢慢地倒了下去……”
  
  杨齐通:“我最好的战友牺牲了”
  “当我踏上一江山岛时,敌人的子弹呼呼地从四面八方飞来,而滩头阵地上已经有不少战友倒下了。看到这些牺牲的战友,我的怒火涌上心头,下定决心要为战友报仇,这样一来,我的胆子也大起来,什么也不怕了。”
  杨齐通老人如今已年过七旬,但身体依然健硕,说话口齿清晰。1955年1月18日解放一江山岛战役打响时,杨齐通是20军60师178团3营的文化教员。
  “当时,整个战场上是枪林弹雨,还有暗堡、地雷,随时都有生命危险。从滩头到主峰,每前进一步,都要经过激烈的战斗,付出极大的代价。”杨齐通老人回忆道。
  在阵地上,杨齐通等4人为一小组,利用战斗的间隙,抢救伤员下山,然后再背弹药上山。杨齐通来回奔跑着,先后抢救了5名伤员。
  赵成是杨齐通朝夕相处的好战友,也在战斗中受了重伤,是杨齐通把他从火线上救了下来。躺在担架上的赵成无力地说:“我快不行了。”杨齐通含着眼泪安慰他:“我们马上抬你去抢救,你放心好啦!好好养伤,争取早日出院。”可是,赵成最后还是抢救无效,壮烈牺牲了。
  回忆起这些,杨齐通老人止不住地流下了热泪。
  
  陈士勤:“主动请战的小王再也没能上来”
  我们见到83岁的陈士勤老人时,他刚从烈士陵园山上下来。他说,现在年纪大了,上山不方便,但他还是会每周上山两次,去看看长眠在那里的战友。退休前,他是一江山岛登陆战烈士陵园管理处的主任,几乎天天和烈士们相处在一起。
  回忆起那场惨烈而又伟大的战役,老人家的话匣子就打开了。“我们16名战士是乘一艘木制登陆艇攻过去的。艇上的报话员小王是临时强烈要求参战的,我们就知道他姓王,连他叫什么、是哪里人都不知道。”
  陈士勤他们乘坐的登陆艇是作为第一梯队冲在最前面的,主要目的就是吸引敌人的注意力,掩护并保证大部队的前进及登陆作战。然而,当他们打算返航时,登陆艇却被敌人的炮弹击中,大量海水涌进艇里,艇很快便倾覆了。
  “幸亏这是艘木质船,不会沉没,战友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着,爬上了船背。小王却始终不肯放弃十多斤重的报话设备,一直把它背在身上。结果,当艇倾覆的那一刻,行动不便的小王被倒扣在了船下,再也没能上来……”